第03版: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宪娟提醒:

共同关注2型糖尿病

邢台市中心医院

【专家名片】王宪娟,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骨质疏松症、肥胖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现任邢台市预防医学会糖尿病微循环病变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邢台市糖尿病防治协会常务理事等。

信都区冯女士:最近体检发现血糖偏高,医生说是2型糖尿病前期,平时该怎么干预才能避免发展成糖尿病?

王宪娟:2型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但还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提示胰岛素调节血糖的功能已经出现异常,但尚未完全丧失,及时干预可逆转或延缓发展为2型糖尿病。

想要避免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关键在于“早干预、勤管理”,重点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精米白面、含糖饮料、油炸食品、肥肉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全谷物、新鲜蔬菜、优质蛋白的比例;二是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等,每次30分钟以上;三是定期监测复查。每3—6个月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同时关注体重指数(BMI),将其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

隆尧县周先生:我确诊2型糖尿病三年了,一直按时吃药,但血糖总是忽高忽低,尤其是餐后血糖控制不好,这该怎么办?

王宪娟: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过大,尤其是餐后血糖居高不下,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饮食控制不规律,每餐主食量差异大,或进食过多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如糯米、甜点、含糖水果等;二是运动配合不到位,餐后缺乏有效运动,导致食物消化吸收过快,血糖快速升高;三是药物使用不合理,比如用药剂量不足、药物种类不适合,或存在漏服、错服药物的情况。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调整:一、优化饮食细节。每餐主食量控制在一个拳头大小左右,采用“主食+蔬菜+蛋白”的搭配模式。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水果,如苹果、柚子等,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避免餐后立即吃水果;二、调整运动方案。餐后1—2小时是运动的最佳时间,此时运动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可选择散步、慢走等温和运动,每次20—30分钟;三、规范药物治疗。切勿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建议及时到医院的内分泌科复诊。

广宗县宋女士:我的父母都有2型糖尿病,我担心自己也会遗传,有家族史的人该如何预防呢?

王宪娟:2型糖尿病确实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遗传病”。有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糖尿病,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降低发病概率。研究发现,即使有明确的家族遗传背景,只要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抑制发病风险。

预防2型糖尿病,具体可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定期进行血糖筛查。建议从30岁开始,每年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若体重超标(BMI≥24kg/m2)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需提前至25岁,每6个月筛查一次;二是严格控制体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腹部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会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可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必要时通过减重药物,降低体重,减少腹部脂肪堆积;三是保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搭配2—3次力量训练(如举哑铃、深蹲等);四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食物和加工食品的摄入。

总之,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不必过度焦虑,只要提高健康意识,从年轻时就开始重视生活方式管理,并定期进行健康筛查,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保持身体健康。

(李燕乾、王传利)

版权声明 @ "邢台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冀ICP备090205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