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小时后,这座城市就将迎来解放!”遍体鳞伤的英雄,目光如炬,神情刚毅,在人民获得解放的前一夜被敌伪军气急败坏地枪杀。临刑前,他的响亮呼告,点燃了全城的胜利之火,光辉形象引领着一方军民气势磅礴地走向胜利。
这是国庆假期的每晚,在邢台好南关北大街街区内上演的红色情景史诗剧《解放》的压轴镜头。
无固定舞台,演员与观众在行进式中沉浸融入。演出背景从好南关门楼入口向南延至四条街区的十字路口,各幕的点位被狭长的街道串成时间线,在行进表演中完成人物塑造和历史呈现。该剧以史实为背景,倾情演绎了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前夜,以昝长城等红色特工为核心人物,聚焦于我地下党与侵华日军、敌伪势力及国民党中统特务之间巧妙斡旋而激烈的情报斗争,最终迎来解放的故事。
好南关内,一家家店面的古朴厚重和沧桑厚植将节日气氛装点得浓烈、喜庆。十字街口南向西侧的八路军解放邢台指挥部旧址的同期开放,成为林立在商铺中的独树一帜,引人注目。其“潜伏战”的展厅内专门为解放事业的背后默默承受委屈、误解的英雄们慨之以歌。
说来,若非《解放》的上演,真正知情之人并不多,毕竟当年的地下工作都是单线联系,且敌后形势复杂多变,一个人得有多角色的支撑才能稳扎稳打。今襄都区南长街上拥有120年建校史的逸夫小学第六任校长昝大可,于1943年从冀南红都——南宫派遣而来,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敌后潜伏工作,剧情也便由此拉开帷幕。
演出设定在晚上,正切合邢台解放之前夕,昝大可把倾力制成的敌军城防图送到我军领导手中后,身份暴露而被枪杀在胜利前夕,即邢台解放前一天的子夜。这也象征黎明前的黑暗。而开篇的主角——新任督学兼校长的剧中主角昝长城礼帽长衫,文质彬彬地出场保护学生,不卑不亢地对待日本鬼子和伪军,并为后续演出推向高潮时的情节埋下伏笔:“同学们,好好学习,过一阵子,老师教你们唱首歌!”
歌,即充满力量、激荡人心的《国际歌》。音乐语言的适时输出,增添了文艺作品的艺术色彩。而露天敞开式的表演,更无缝隙地让观众融入剧情,切身体会到惊心动魄的谍战情景。
“春树万家漳水上”“白云千载太行来”,一句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的《登邢台》,将剧中代号“太行”的昝长城与他的下线“百泉”接上了头,从而推进了敌后工作的惊险。背景音乐的紧张节奏,夜晚的强烈灯光效应将演员的正面之举照耀得不亚于在大剧场内的立体、从容,同时其他群演则快速准备在即将上演的适合场景与点位上,更高效地完成表演。
剧情主要以昝大可为中心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主创重点,并在演绎成分里增加了另一谍战英雄张信卿和“双枪老李”——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原型李德合,编剧巧妙地糅合,在观众面前再次呈现熟悉的故事情景与人物造型,也是向英雄先辈致敬的最佳方式。尤其是主演兼导演季阳在细节上的到位处理更提高了艺术水准。如1945年的入党誓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与我们已逐渐改成现在的内容已有所区别;以及当“他”在临刑前一边演讲、一边被敌伪军推搡至趔趄倒地的真实感,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以及主角昝长城。这也是编剧匠心独运的命名,意为中华民族的长城象征。我在逸夫小学采访时得知,昝大可的原名为昝明歧,“大可”二字是因他跟随刘少奇工作时,因其能力被首长欣赏而将谐音字与之共享,以“奇”的上下结构一分为二而成“大可”。当昝大可完美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重任,即便最后身份暴露而被枪杀,也是听着城外我军进攻的胜利号角含笑于九泉,壮烈之举,死得其所。
29岁的永生形象,《国际歌》与冲锋号的交响将解放时刻的激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孩子们,我死以后,你们要努力学习,建设好我们这个国家……让咱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剧终,英雄成仁时的希望之声,依然铿锵地回荡在好南关上空。这个声音在他牺牲79年后的今天已然实现,向未来,一切将会更美好,无论邢襄内外,冀南之远,也无论春秋冬夏,南北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