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人间小温纸上春

郑利侠

有一位可爱的老头儿,他对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悉心研读,与日常所见的花花草草倾心交谈。他还喜欢遛鸟,似乎听得懂鸟语。他对北平的四合院寄予情深,对家庭里的成员关爱有加,真不愧是一位有趣有爱的人。

有人把他定义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大多源于他的文章冲淡平和,有种闲适之气。他就是汪曾祺先生。

他的《端午的鸭蛋》一文被收入初中教材,让读者重温了端午的风俗:“系百索子(我们这里叫系彩线)”“贴五毒”“喝雄黄酒”“做香角子(香囊)”。尤其是端午吃鸭蛋的习俗给人印象深刻。汪先生家乡高邮盛产的“双黄蛋”让人惊讶,“质细而油多”的特点让人垂涎。高邮鸭蛋的吃法更是奇绝,“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吃鸭蛋对小孩子来说更是乐趣无穷。孩子小心地敲在蛋壳的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汪先生平实亲切的文风,让生活有趣起来,明亮起来,让人们的情绪平缓下来。启发人们活在当下,着眼于日常的琐事,体味凡人小事的可爱之处。

他还写花卉水果,写昆明的雨,写西南联大……

“蜡梅有两种,一种是檀心的,一种是白心的。我的家乡偏重白心的,美其名曰‘冰心蜡梅’,而将檀心的贬为‘狗心蜡梅’。”在汪先生的笔下,一草一木有了人的情味。摘蜡梅骨朵儿串成珠子也饶有趣味,“下雪了,过年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就起来,到后园选摘几枝全是骨朵的蜡梅,把骨朵都剥下来,用极细的铜丝把这些骨朵串成插鬓的花。”然后把这些蜡梅珠子送给亲人们。人情之美溢于词句间。

昆明的雨是怎样的呢?“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样的雨不逊色于朱自清先生“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吧?汪先生说,“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树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乎夸张的旺盛。”雨打在木香树上更见奇幻之美,“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处处透出汪先生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思念,他鲜活立体地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特点。

《人间草木》序言中写道:“老头之所以对花鸟虫鱼感兴趣,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的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美,就不至于去搞打砸抢,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汪先生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汪先生尽心地感受生活,即使经历过人生的浮沉起落,仍不失对自然生灵的热爱,以一颗悲悯之心理解这个社会,包容世间一切,营造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的场景。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让美的一切温暖整个宇宙。

版权声明 @ "邢台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