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故乡的入冬仪式

曹子涵

当第一片雪花悄然飘落,故乡便迎来了属于它的入冬仪式。

清晨,推开那扇陈旧的木窗,清冷的气息如精灵般瞬间扑入怀中,让人不禁打了个寒战,却又在瞬间精神抖擞。远处的山峦像是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肆意挥毫泼墨,从山顶开始,白色的颜料由浓至淡,缓缓流淌而下,勾勒出一幅素雅而宁静的水墨画卷。正如郑燮所吟:“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这清冷而又绝美的景象,让人心生敬畏与欢喜。

街头巷尾弥漫着烟火的气息,卖烤红薯的小贩早早地支起了摊子。那红彤彤的火苗在烤炉中跳跃,红薯在炙烤中发出滋滋的声响,香气仿佛有了翅膀,肆意地钻进每一个路过的人的鼻腔。人们纷纷停下脚步,被这诱人的香味俘虏。买上一个热气腾腾的烤红薯,捧在手心,暖意瞬间从指尖传遍全身,仿佛握住了整个冬天的温暖。轻轻咬上一口,香甜软糯的滋味在舌尖绽放,这一口甜蜜,似乎浓缩了整个冬日的美好。“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这寒冷的冬日,一块朴实无华的烤红薯,便是人间至味,给予人们最纯粹的满足与快乐。

孩子们是入冬仪式中最灵动的音符。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如同胖乎乎的小熊,戴着五彩斑斓的手套和帽子,在雪地里尽情嬉戏。堆雪人的孩子专注而认真,努力滚着大大的雪球,为雪人精心装扮,安上胡萝卜鼻子和黑煤球眼睛,一个栩栩如生的雪人便诞生了。打雪仗的孩子则欢呼雀跃,雪球在空中穿梭,欢笑声如银铃般清脆,回荡在整个村庄。“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他们的童真无邪,让寒冷的冬天也变得热情而充满活力。

大人们也在入冬的旋律中忙碌着。主妇们将腌制好的腊肉、香肠挂在屋檐下,那一串串油亮的腊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宛如一串串珍贵的宝石,成了冬日里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男人们则埋头整理农具,检修房屋,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万全的准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他们的忙碌,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未来日子的美好期许。

傍晚,夕阳的余晖如同一位温柔的画师,给雪地轻轻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橙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嗑着瓜子,聊着家长里短。炉上的水壶呼呼地冒着热气,茶香袅袅,弥漫在整个房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时此刻,亲情的温暖如同一股暖流,在每个人的心中流淌,驱散了冬日的严寒,让人沉醉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忘却了一切烦恼。

故乡的入冬仪式,没有奢华的排场,没有喧嚣的热闹,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是雪花飘落的诗意浪漫,是街头烤红薯的香甜温暖,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是大人们的忙碌身影,是一家人围炉夜话的温馨和睦。在这仪式中,我感受到了故乡对冬天的深情接纳与温暖拥抱,也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温暖。岁月流转,这份关于故乡入冬的记忆,如同一坛陈酿老酒,愈发醇厚,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成为我心灵的皈依,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给予我力量和慰藉。

版权声明 @ "邢台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冀ICP备090205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