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文盲奶奶爱读书

谢明军

在我的记忆中,奶奶总是忙个不停。她的一生大多是在农村度过,翻土种菜、喂鸡扫地,手上满是岁月的老茧。她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农村,家里兄弟姐妹多,奶奶作为长女,早早就承担起家务和农活,读书识字对她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她总说:“识字有啥用,种地养鸡就够吃喝了。”

后来,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便搬到了城市和我们一起生活。城市生活对于奶奶来说是新鲜的,但也让她感到不安。她不识字,连手机上的简单信息也看不懂,平时我们一起看电视、聊新闻时,她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听不懂却又不愿离开。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正翻看课本,奶奶悄悄走过来,目光落在书页上,像是被什么吸引住了一样。我故意放慢了读书的速度,读得格外响亮,她微微笑着,默默地听着,仿佛在聆听一首遥远的乡村小调。

我忍不住问她:“奶奶,您想不想学认字啊?”

她挥挥手,笑道:“哎哟,这么大岁数了,学啥认字,早没那心思了。”但我从她的眼神里看出了渴望,那是一种带着怅然和不甘的神情,仿佛在说:“要是能学会,我也想试试。”

那年,社区开办了一个老年识字班,号召老人们去识字,还提供免费的教材。我告诉奶奶,希望她能去报名。她起初笑着摇头:“这么大年纪了,学不动了。”可几天后,在我的劝说下,她带着些许羞涩,走进了教室。

第一天的课上,老师教了几个简单的汉字“山、水、日、月”。奶奶拿着那支生硬的铅笔,费力地描摹着。我看见她的手微微发抖,额头冒出了细细的汗珠。她一边写一边自言自语:“山像啥?哦,像我老家门前的大山。水呢,就是我每天去挑的河水……”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久经风霜的孩子,第一次拿起笔,笨拙地描绘着这个世界。她的动作虽不熟练,但眼神却那么专注,每一笔都带着生命的热度。

几个月过去了,奶奶每天都在家练习那些字。有时写着写着会停下来,皱起眉头,用手指在空中比画着。她经常向我请教,问我这些字该怎么读、怎么写。她一遍遍地重复,写得歪歪扭扭,但从不放弃。

有一次,我问她:“奶奶,您这么辛苦学这些字,图什么呢?”

奶奶停下笔,笑着说:“孩子,人这一辈子,能多认几个字,总归是好的。我不指望能读什么大书,就是想以后能看懂手机上的信息,也能在你们读书的时候,跟你们一起笑。”

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我明白,奶奶并不是为了炫耀或证明什么,她只是想要融入我们的生活,想在这个她从未涉足的领域里找到一点归属感。

时间慢慢过去,奶奶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她能认得几个常见的字了,也能读一些简单的句子。有一天,我看到她坐在阳台上,捧着一本图画书,认真地读着。她读得很慢,有时还会停下来,用手指着书上的字,一字一句地念。我走过去,发现那本书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西游记》,奶奶正在读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奶奶读着读着,忽然笑了起来,眼睛亮亮的:“这个猴子,真有意思!”

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奶奶。她的笑容不再是过去那种劳累后的疲惫,而是充满了孩子般的好奇和喜悦。她仿佛重新找到了面对世界的新鲜感。

邻里听说了,都夸奶奶:“这么大年纪还能学识字,真不简单!”

奶奶听了,只是笑着,眼神里透出一丝骄傲和满足。

现在,奶奶已经能自己读一些简单的书报了。她最喜欢那些故事书,因为里面有许多有趣的人和事,让她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她常对我说:“读书啊,真好,真是个好东西!”

看着奶奶,我心里升起一种深深的敬意。她用行动告诉我,学习这件事永远不晚。无论多老,无论多难,只要心中有梦,生活就会为你打开新的大门。

如今,奶奶的书架上已经摆满了她认字后读过的书,每一本都记录着她点点滴滴的进步。她常对我说:“我这一辈子啊,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早早读书。好在,现在还不算晚。”

是啊,永远都不晚。奶奶的读书梦,已在她心田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版权声明 @ "邢台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冀ICP备090205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