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籍明泉通讯员王子硕
水龙头轻轻一拧,洁净的清水汩汩而来,洗衣洗菜干净便捷;燃气阀门一开,清洁能源瞬时抵达,烧水烧菜火力十足;马桶按钮随手一摁,水流打着转迅速冲走,排污便利、卫生舒适……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都离不开埋藏在城市地下庞大管网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城镇老旧管网改造工作,深入推进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管网更新提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城市中更舒心。
摸清家底,划定改造路线图
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建设城市地下管网,强调这是城市的“里子”工程,“咱们中国传统都是要面子,实际面子里子要一起要,要更重里子。”
城市地下管网都有哪些?
“满足我们生活、生产需要,埋藏于地下的供水、污水、天然气、热力等市政公用管线都属于城市地下管网。”市城管局公用事业科科长张锦介绍。
如何实现管网的有效维护和管理?“摸清家底”成了首要任务。
我市深入开展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普查摸底工作,重点对市政道路、街巷,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通道和其他公共区域,开展城镇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截至2022年底,全市城镇燃气管道总长度9050.87公里、供水管道2645公里、排水管道4397.1公里、管网集中供热面积9925万平方米。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我市制定印发《邢台市城市燃气等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指导文件,明确城镇老旧管网改造重点、长度范围、标准规范等,提出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务。
为确保老旧管网改造顺利实施,我市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分解工作任务,优化建设时序,严格把控管材质量,严格建设过程监督管理,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同时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停供、断交情况的提前告知,争取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有序推进,老网焕新暖民心
如今,宁晋县教师新村小区居民日常清洁、洗菜做饭,再也不用“错峰”“掐点”。以前小区水压不稳,特别是夏天用水量大,高峰期用水就受到影响。随着小区供水老旧管网改造完善,居民用水安全感满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地下管网改造,是市政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我市聚焦市政基础设施短板,下大力气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因地制宜选择管网改造方式,让居民生活幸福感“就地升温”。
8月23日,在信都区守敬路与紫金泉街交叉口,邢襄热力集团工作人员对此处供热管道补偿器进行更换,实施“冬病夏治”,提升供热能力,优化供热效果。
根据计划,我市今年将改造提升燃气管网119公里、供热管网6.25公里、供水老旧管网10公里以及排水老旧管网25.86公里,新建换热站5座,新增供热面积11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完成90%的工程量。
近年来,我市累计推进燃气、供水、供暖、排水“四管同改”1035.91公里。“老旧管网改造是一个长期性、连续不断的工作。”张锦说,“对改造点位的安排,对管道材质、口径、布局的选取,都着眼于接下来多年的城市规划,为城市未来建设提档升级持续提供助力。”
“智慧”护航,城市变得更宜居
“当前正值汛期,持续降雨可能导致路面积水。”日前,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发出预警。收到预警后,市政维护人员立刻赶赴现场疏通排水,采取应急措施。
一块超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6大类83小类城市管理事件的动态,哪里出现问题,一目了然,哪里有突发事件,一键直达。在市政管网的更新升级中,我市不断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从数字化到智慧化升级。
该平台围绕城市问题类别,形成“城市问题热力图”,对城市管理进行智能监测;通过热线、舆情等渠道收集公众意见建议,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定期形成城市管理运行监测报告,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城镇管网建设和养护关乎城市运行的畅通与安全,打造数智管网势在必行。
今年,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探索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合同节水模式的试点城市,将在市区供水管网构建起1个一级分区、5个二级分区,新增603套流量计和压力计,对700个小区进行独立计量区域建设,实现漏损率逐年降低,有效节约水资源。
此外,我市对6万户燃气居民用户进行三级管控智能化改造,推动实现政府监管智能化、管道燃气智能化等,全面构筑燃气“安全屏障”。
“面子”“里子”两手抓,让邢台这座城市变得更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