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悠悠的长河之中,有些东西恰似璀璨星辰,光芒熠熠,那便是深深烙印在记忆深处的信件。
回首1982年,因某种缘由,年仅14岁的我孤身来到新疆,投奔伯父。在那段日子里,信件成为我与家人传递情感、交流思想的纽带。每当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信笺,那份喜悦与期待简直难以言表。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尽管深知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父亲,写的信有一半内容得靠自己去揣摩猜测,但每次开启信封,都仿佛在打开一个神秘的宝盒,里面满满当当装着的,分明是父母的心声与期望。
求学期间,由于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偶尔会收到不少文友的来信。那信封的封口处,或许会贴着一张精美的邮票,图案丰富多彩,有灵动的花鸟虫鱼,亦有历史名人。而信封正面,收信人的名字被工工整整地书写着,字体或娟秀婉约,或豪放洒脱,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寄信人的一片用心。
我依然记得,自离开家乡后,我一直与年少时的好友相约以书信保持联系。那些字迹稍显稚嫩却满含真诚的信件,携着青春的懵懂与热情,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彼此手中。好友的信总是折得方方正正,信纸或许只是从作业本上撕下的一页,还带着淡淡的铅笔印痕。信的开头,总是亲切地呼唤着我的小名,接着便是一连串的问候与分享。在信中,我们互相分享学校的趣事,倾诉成长的烦恼,相互鼓励着去追逐梦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真挚而温暖,仿佛好友就坐在身边,与我促膝长谈。
信封通常是朴素的白色,封口处用胶水仔细地粘好。信纸则是家里常用的那种软绵纸张,带着淡淡的家的味道。每当收到父母的信件,疲惫的心便瞬间找到了依靠。他们在信中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与堂兄弟和睦相处,听从伯父母的教导,还告诉我家里一切安好,让我安心学习。那些简单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无尽的爱意,成为我前行的强大动力。
曾经,还有一封未曾寄出的信。那是写给暗恋之人的,字里行间满是羞涩与忐忑。无数次拿起又放下,最终还是没能鼓起勇气将它送出去。精心挑选的粉色信封,贴上了自己最为喜爱的卡通贴纸。信纸是带着淡淡花香的彩纸,每一个字都写得无比认真。然而,那份纯真的情感却永远留在了那封信里,成为青春岁月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如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件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除了偶尔收到报社寄来的样报样刊的信件外,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电子邮件和发表作品的电子版。但那些曾经握在手中、带着温度和墨香的信件,却永远留在了记忆的深处。
它们是时光的忠实见证者,记录了我们曾经的喜怒哀乐、梦想与追求;它们是心灵的温馨慰藉,在孤独无助时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它们是情感的珍贵宝藏,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能感受到那份真挚与纯粹。
或许,在某个宁静的午后,当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书桌上,我会再次翻开那些珍藏的信件,让那些温暖的记忆重新涌上心头,让心灵在岁月的回声中再次得到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