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籍明泉 通讯员 刘玉冰
盛夏时节,对奔波在户外的劳动者来说,工作环境更加艰苦。
小小一间屋子,累了能歇脚、手机能充电、饭凉能加热……这样的暖心驿站虽然面积不大,却能满足户外劳动者工作时最迫切的需求,成为太行泉城街头巷尾的温暖“坐标”。
近年来,市总工会结合打造“太行泉城、暖心工会”品牌,针对环卫工人、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实际问题,推动市内各级工会建立以户外劳动者为主要对象的工会驿站体系,改善户外劳动者工作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工会驿站342个,其中35个站点获评省级以上“最美驿站”。
打造户外劳动者综合服务阵地
临近中午,环卫工人陈志红收拾好清扫工具,走进位于天一广场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洗手消毒后,把饭盒放进微波炉。
天一广场户外劳动者驿站窗明几净、设施齐全,深受周边户外劳动者喜爱。近年来,市总工会秉持“需求在哪里,工会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倾力打造立体化、无死角的户外劳动者服务阵地,为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就餐、充电等暖心服务,使其真正成为户外劳动者的温馨港湾。
财政资金有限,如何带来最大效益?我市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共同“燃旺”工会驿站建设“一把火”。一方面,市县两级工会梳理工会自有阵地,投入资金,建设自主运营站点。另一方面,撬动社会资源为户外劳动者服务,动员银行、石化、快递等行业参与协同共建,打造综合性服务阵地。
建好工会驿站,区域布局和选址很重要。在驿站建设中,市总工会针对环卫工人和公交车驾驶员工作特点,专门为主城区的环卫工人、公交车驾驶员建设了一批驿站,极大地改善了环卫工人和公交车驾驶员的休息环境。
“我们根据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三产结构等因素,重点研判户外劳动者的实际需求,合理平衡驿站区域布局,推动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在主城区实现1公里服务半径、15分钟步行可达、区域内户外劳动者交叉覆盖的综合服务‘矩阵’,将工会服务送到一线劳动者身边,助力厚植城市精神、共建温暖之城。”市总工会副主席王保真表示。
常态化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
“以前出车,只有固定的几个点位能停车休息,水都不敢多喝一口。现在好了,打开导航软件搜索,全市的服务站点位置都能看得到,城区内踩一脚油门就能到。”出租车驾驶员李江雷说。
为推进工会驿站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市总工会会同互联网地图服务商,持续推进工会驿站信息采集和数据上图,将全市工会驿站在网络地图上进行精准定位、明确标识。大家只需在百度、高德地图上搜索“工会驿站”,就可轻松找到距离自己最近的驿站。
我市各级工会组织紧紧抓住户外劳动者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完善驿站服务设施,丰富服务内容,提高精准化管理水平,满足户外劳动者多样化需求。
借助新技术赋能添“智”,增设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助式电子门禁系统,打破传统驿站的局限性,提升职工获得感、幸福感。户外劳动者在完成身份信息登记后,手机扫码或者直接刷脸就能进入工会驿站,这样24小时不打烊的暖心服务,让不少劳动者从驿站的“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此外,结合普惠职工服务活动,在驿站常态性开展维权法律知识宣传、免费体质监测、集中送温暖、岗位推介直聘、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赠送爱心早餐等活动,并设置了宣传栏、留言板宣传党和政府政策法规,努力打造成为凝心聚力的宣传站、关心服务的前哨站、补充体能的中转站、传递爱心的接力站。
强化管理推动驿站规范化运行
驿站不仅要建起来,还要管得好。为促进站点的规范化管理,市总工会统一站点建设标准,每个站点的使用面积须在12平方米以上,均配备9件(套)以上标准设施设备。在所有站点显眼处张贴统一格式的“服务公约”“加入工会的十大好处”等宣传资料,放置工会报纸杂志、工会服务手册,并统一配备医药箱。
同时,制定《邢台市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管理办法》,确定考核内容层级化、考核层次星级化、经费支持等级化的工作原则,强化驿站激励和退出机制,为加强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的建设、管理、运行、考核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明星站长”“最美站点”选树活动、开展管理员轮训及实行奖补调动管理员积极性。采取随机抽查方式进行暗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责令存在较严重问题的驿站及时退出,切实维护好驿站的品牌形象。
目前,我市正抓紧建设新增的100家户外劳动者驿站和40家“爱心妈妈小屋”。“我们将聚焦解决户外劳动者的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思路方法,丰富服务内涵,加强规范化管理,使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更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为建设‘太行泉城、美丽邢台’贡献智慧和力量。”王保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