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首个全国生态日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太行泉城

打开邢襄绿色画卷

《我的城市我的精神》

《“泉”释心中最美的邢台》

题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

引子

水是生命之源,水系则是城市命脉。一座座城市的兴起,总会伴着一个个关于水的故事,让人为之喜,为之痛,为之警醒,为之变革,为之奋起……位于冀南重镇的邢台,也在自己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个个关于水与泉的故事,汇聚成一曲曲波澜激荡的乐章……

(一)泉城求索

今天,冀南重镇邢台,有了一个崭新的“打开”方式——“太行泉城”城市品牌。

然而,作为泉城之源的泉,曾一度迷失。

历史上,邢台有“泉城”美誉,《修百泉闸碑记》云:东南一隅,水涌百穴,因名曰百泉。古籍中曾用“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等记载百泉、沟头泉、珍珠泉、达活泉、白沙泉、紫金泉、野狐泉、莲花泉等众泉喷珠吐玉的情景。

“咱村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有水。”1954年出生的宋升达已经年近七旬,仍记得儿时父辈讲给他的话。

宋升达是市经开区东汪镇武家庄村人,在他印象中,1976年以前,村里“泉水纵横,芦苇遍布,鱼虾肥美,水鸟万千,是有名的水乡”。

历史上,这一带的苇席名扬四方,远销山东、山西等地。当时的武家庄人就有推着“蚂蚱”木轮车卖苇席的经历。

20世纪60年代,武家庄村大量引进水稻,作为主要秋粮种植,到70年代中期,村里的粮田每年亩产就达900公斤,到80年代初期,发展成“吨粮田”。丰富的水稻、高粱、豆类、谷子、小杂粮等粮食作物以及鱼虾资源,让武家庄所在的百泉泉域成为村庄稠密、人口众多的“风水宝地”。

“直径十来米的水面多的是,沟汊纵横,属沟头泉水面最大,水域之间有芦苇间隔。”回忆起儿时在水塘捕鱼捉虾的幸福时光,宋升达笑得像个孩子,“现在你们见‘苇喳子’(苍鹭)都稀罕,在当时,经常能见到。”

然而,就是这片历史上邢台最大的泉群——百泉泉域,自20世纪70年代起,曾多次断流。

1978年起,百泉泉群水位开始急剧下降,多个泉眼停喷;

1980年—1985年,紫金泉、达活泉、野狐泉、白沙泉、珍珠泉等泉眼相继停喷,有水的仅剩沟头泉一个;

1986年,沟头泉停喷。之后的几年里,百泉泉群基本消失,植被逐渐退化,变成了一个个大沙坑。

宋升达眼睁睁看着,村里从自流灌溉耕地,不需借助任何机械动力,一步步变得没了水,没了水稻,没了芦苇,直至机井打到100米深,也找不回那让人魂牵梦绕的清泉了。

“父辈里,好多人带着对泉水的思念,永远地离开了……”

渴!——邢台的土地在呼喊。

“回来吧,泉城!”邢台的人民在呼唤!邢台究竟怎么了?邢台应该怎样干?——邢台人开始新的求索。

渴,深深暴露出邢台的生态之殇。

与渴相伴而来的,还有呼吸问题——大气污染问题。

邢台有自己必须面对的历史和现实。邢台市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钢铁、煤炭、煤化工、水泥、玻璃等重化工业企业大多依城而建,形成了工厂绕城的产业布局。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些工业企业为邢台的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可其作为用水和排污大户,粗放式发展也带来严重生态问题。水资源减少、大气污染加重的问题逐渐凸显。

市水利专家、大禹奖获得者张英林说,百泉泉域面积足有3848平方公里,仅地下岩溶水部分就有1700平方公里,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喀斯特地貌,是其天然的地下水库,多年水资源静储量维持在15亿立方米,动储量则需要降雨等外界补充,约为1.6亿立方米。

邢台历史文化学者苗庭宽认为,邢台“泉城”,根在太行山。太行百川汇流东下,成就了泉城邢台。从根本上解决泉的问题,需要全流域综合治理。

旧的发展模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怀揣着对“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美景的向往,对蓝天白云、新鲜空气的渴望,从可持续发展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邢台开始了艰苦的转型探索。

(二)泉城归来

着眼解决“渴”的问题,2014年以来,我市打出“节管调并举、引补蓄发力”组合拳,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坚持全市域一体化推进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统筹和水环境治理,坚持“一河一策”,对每一条河明确水源保障、水量控制和工程措施,回补涵养地下水。

20多年前,受当时条件所限,全市工业生产几乎全部使用地下水。

2012年,我市对工业用水提出明确要求。同年,全国首次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邢台先行先试,铺设长达20公里的地下管网,引来太行山区水库水,实施德龙钢铁及其附近企业工业用水水源置换,逐步封停地下水井,实现保护地下水资源、企业用水成本下降“双赢”。烧结、炼铁、炼钢、轧钢……钢铁行业每项生产工序都离不开水。德龙钢铁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引水工程,停用地下水,改用地表水,年可减少开采地下水700万立方米。

同时,坚持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通过去产能、优结构,废水循环利用,德龙钢铁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污水零排放”,日回用中水量约900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到98.8%,年可节约新水330万立方米。

紧邻德龙钢铁的信都区南石门镇中尹郭村,农田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这几年没见钢厂往外排水,村里地下水水位倒是年年上涨,常年都不用为浇地发愁。”64岁的村民赵春发说。

像这样的节水载体,在邢台越来越多。目前,我市已建成114家节水型工业企业、100家节水型小区,市、县党政机关全部建成节水型机关。万元产值水耗较2018年下降6.62%。德龙钢铁公司和旭阳焦化公司,分别于2020年、2022年入围国家水效领跑者名单。德龙钢铁生产实现超低排放,还获评生态环境部“重污染天气环保绩效A级企业”。

“重化围城”逐步破局——

中钢邢机搬迁改造项目按时推进,一步走活了城市发展、生态建设、产业转型“三招棋”;

邢钢转型升级搬迁改造项目今年5月在威县奠基,65岁邢钢“搬家”迎来绿色新生,将采用国际先进的“熔融还原+电炉”短流程工艺,实现高端钢种绿色生产;

河北春蕾集团华丽转型,由化工企业转为华北最大的3D打印高科技企业;

河北建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依托现有碳捕集利用项目,延伸CCUS产业链,建设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负碳产业基地,推动全流程产业链绿色转型……

2015年12月,邢台的母亲河七里河获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2021年始,沟头泉持续复涌,在周边形成350多亩水域,并引来白鹭等珍禽栖息。

据河北省超采区地下水位监测情况通报,今年6月,邢台市浅层、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29.92米和63.94米,分别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2.24米和3.51米,浅层、深层地下水位同比回升幅度双双位列全省第一。

时隔40余年,百泉、沟头泉、黑龙潭、小儿泉、石羊泉等泉眼迎来规模最大、水量最充足的一次复涌,成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成为我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标志性信号。

与此同时,大气质量逐年向好。截至8月9日,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63,全国倒排第27位,同比下降3.74%,改善率居全省第一。

泉城醒来了。泉城回来了!

(三)泉城新篇

“太行泉城”,是生态之城,是绿色之城,是宜居宜业温暖之城。

今年4月,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塑造推广城市品牌专项行动方案》,就塑造推广“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品牌作出部署,鸣响“以泉兴城”号角。之后,市文明办发出塑造推广“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品牌倡议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太行泉城、美丽邢台”日益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并转化为现实行动。

今年6月,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要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更多邢台力量。

“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被放在重要位置。

一个走产城融合之路,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的蓝图开始绘就——

聚焦规划设计,拓展发展空间;聚焦骨干企业,夯实产业根基;聚焦园区建设,做优承接平台;聚焦高铁片区,打造强大引擎;聚焦配套服务,打造宜居宜业温暖之城;聚焦要素保障,凝聚强大合力。

以“太行泉城”为标志的生态绿色画卷在邢襄大地渐次展开——

注重工业立市,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

“围绕已有的‘3+2’主导产业,我们正在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倍增计划,抓科技创新、抓技改升级、抓数字赋能、抓工业设计,力争三年内全区主导产业产值倍增,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冲刺300亿,打造中高端装备制造、应急救援2个超100亿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倍增,达到120家以上,加快构建以电子信息、安全应急、中高端制造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前不久,继春季总投资58.75亿元的25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后,又有总投资91亿元的23个   项目在市经开区集中签约,市经开区经济发展局主要负责人李庆广对该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而这正是全市实施开发区提档升级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

着力抓文化兴市,进一步丰富“泉城”底蕴。

矗立于开元路路东,与开元寺隔街相望的邢台博物馆于今年5月开馆,并迅速成为讲述邢台历史、展示泉城魅力的一个主要窗口。

“邢台在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节点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已经从事考古工作20多年的邢台博物馆馆长石从枝说,“很多人都是到了博物馆看到展陈文物之后,惊讶地说,太了不起了,没想到邢台的历史这么深厚。许多观展的学生也说,看了家乡文物,内心充满了自豪。”

“五一”假期,我市举办“太行泉城、美丽邢台”美食周。火爆的邢襄古镇美食周再次见证了文化软实力对市场消费的强力提升。非遗技艺、非遗产品展示活动如火如荼,200多户商家带来110多种特色小吃,游客边看展演、边享美食,不仅竖起大拇指,还相约下次再来。据百度地图大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去程期间车辆累计净流入城市排名,邢台位居全国第二。

在文化建设中,“厚朴善美、勤奋自强”的邢台城市精神日渐凝聚生成。

……

目前,我市滚动实施20个重大专项包联工作机制,聚焦发展中面临的大事难事要事,实行专班负责、合力攻坚。以“太行泉城”为标志的生态底色之上,一个历史悠久、奋发进取的邢台,一个绿色发展、生机盎然的邢台,正步履铿锵地奋进新征程。

后记

“太行泉城、美丽邢台”,作为邢台的靓丽品牌,承载着邢台的历史,寄托着邢台的未来,是邢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求突破的生动实践,“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区域发展之问在这里得到诗意的回答。太行泉城,就是生态之城,就是绿色之城。故其一经提出,就迅速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共鸣,产生了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影响力。以此为起点,绿意盎然的城市画卷正在邢襄大地上渐次打开。

策划 刘廷振孟志斌

设计 宋国强麻国栋都玉红

文字 王露橦闫丽静王艺

编辑 孙腾范永吉潘雪莱郑峰

摄影 黄涛

版权声明 @ "邢台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